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培养互联网思维开启能源互联网新业态——访清

来源:电器工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峰,博士,现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领导能源互联网政策发展、产业发展、能源大数据与生态体系研究等工作,牵头完成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与技

高峰,博士,现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领导能源互联网政策发展、产业发展、能源大数据与生态体系研究等工作,牵头完成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与技术标准”等多项课题,参与编写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加入清华大学之前,高峰博士是IBM中国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智慧能源首席科学家,并担任IBM全球智慧能源专业团体副主席,领导能源与电力行业创新解决方案的创建、市场化及交付,作为IBM中国主要负责人参与IBM全球技术展望工作。他还曾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可持续能源及电网实验室工作。高峰博士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取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并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获取了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2016年2月29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理念、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正在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兴起。未来能源互联网对实现中国和世界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作用将逐步显现。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对《意见》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本刊专访了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他深刻解读了《意见》,并对当前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及研究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电器工业》:请您介绍一下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在能源互联网方面所做的工作。 高峰:2015年4月21~23日,清华大学牵头召集业内的专家学者召开了香山会议,专门探讨了能源互联网。同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成立,确定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就是支撑能源革命。研究院的目标主要是三方面:政策引领,作为国家乃至世界的智库;基础研究,整合清华大学多种科研基础;应用型研究,包括产业推广、技术研究、创新、转移、产业孵化等。5月,研究院协助国家能源局设立12个战略课题,清华大学承担了其中最为重要的5个课题,包括能源互联网的形态特征、关键技术和技术标准、商业模式、效益评价以及互联网思维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借鉴、能源互联网与能源革命、能源互联网的试点示范等。8月,国家能源局成立能源互联网行动小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孝信成为专家咨询组组长,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电机系系主任曾嵘为专家咨询组成员,同时,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研究院的多名老师作为编写组成员,共同推进能源互联网纲领性文件的出台。201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建设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不再是一项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研究院作为国内外首个能源互联网研究机构,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电气、材料、热能、核能、水利、信息、环境、建筑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建立了“能源互联网战略与运筹、能量管理与调控、能源大数据与开放生态、能源互联网规划设计、能源虚拟化与应用技术及大容量电力电子与新型电力传输”等研究中心,成为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与产业集聚中心,开展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研究。 能源互联网涵盖的范围非常大,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包括标准、金融资本等方面。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形成能源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体系,各个相关方应一起合作,共同推进。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互联网科技与产业发展,为我国能源体系和技术革命作出贡献。 《电器工业》:请您谈谈《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 高峰:能源互联网是推动我国能源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必然选择,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创新核心,涉及能源、电工、材料、信息、热动、数据科学等多学科,是当前国际学术界前沿课题与产业界科技创新的新焦点。作为国家对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意见》高度契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和两大发展阶段,近期将着力推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挖掘互联网与能源系统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积累可持续、可推广的试点示范成功经验,促进能源互联网健康发展。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出台针对推进试点示范的专门文件。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相关技术、模式及业态均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为促进能源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意见》将近中期分为两个阶段推进。2016~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试点示范项目;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能源互联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能源互联网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催生一批能源金融、第三方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业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新兴市场主体;探索一批可持续、可推广的发展模式;积累一批重要的改革试点经验。2019~2025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建成较为完善的能源互联网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并推动实现国际化,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发展;形成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环境,能源综合效率明显改善,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大众参与程度大幅提升,有力支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能源互联网强调能源的协同,创新的模式,通过能源互联网撬动能源革命的战略支点,强调能源互联网的生态体系。 《电器工业》: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关键在哪儿? 高峰: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方面,当前国家的政策方向比较明确,如何具体落实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技术方面,《意见》明确的重点任务中前三项是技术设施的建设,包括智能化能源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和能源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五至八项是创新先进模式,包括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新模式、智慧用能新模式、绿色能源灵活交易市场模式、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剩下的三项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攻关、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是保障性的任务。其中技术和标准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技术是需要不断研究和突破的,比如现在的电解水制氢、降低储能成本等技术。标准方面,要引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统一,比如电动汽车的充电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大数据的共享,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需要打通共享。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电器工业》: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提案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示范基地,您认为示范基地的选择有哪些考量? 高峰: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要有好的规划和设计。好的规划和设计的核心就是整体能源效率的最大化,这涵盖了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能源效率的最大化体现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是提升用户效用,也可以是增强用户互动,这一系列都体现了前期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这包含了很多研究性、落地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认为示范基地的建设首先应该是可持续、可推广的。能源的可持续性包括经济和社会效益。能源互联网不是以应用先进技术为目标,而是要支撑能源革命,要以实现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只要能够可持续,在效益上可行就能够建设。怎样使其效益更高,更加可行,还需要进一步地工作。 《电器工业》:请您谈谈企业如何迎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高峰:对于企业而言,在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意见》中要求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明确了推动可再生能源生产智能化、推进化石能源生产清洁高效智能化、推动集中式与分布式储能协同发展、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智能化的重点任务。对于设备生产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信息采集等手段来实现智能化。设备制造企业中,金风、远景能源等企业做得比较好。远景能源一台风机上有600个传感器,通过传感器采集的信息来实现协调和控制,从而支持生产、设计和制造,使得风机的效率提升6%以上。这是在能源互联网时代,作为设备制造企业需要关注的。另外,能源互联网时代还需要企业转型。在垂直领域的纵向细分领域,必然会出现很强的服务型平台。企业结合自己的生产制造,形成相应的服务平台,建立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等,结合智能制造的需求实现智能化生产等。“互联网+”智慧能源是非常特殊的,它能够支撑其他很多方面,尤其与智能制造非常相关,与《中国制造2025》十分匹配。此外,企业还应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培养自己的互联网思维。 《意见》开篇即讲到了“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着眼能源产业全局和长远发展需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智能化为基础,紧紧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推动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和推进能源革命,为实现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奠定坚实基础。”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能源互联网在创新模式和新的生态体系方面考虑的更多,《意见》中强调的能源互联网的“新”就包括了新技术和新业态。总的来说能源互联网是有更多参与方和商业模式在内的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市场,未来发展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

文章来源:《电器工业》 网址: http://www.dqgyzz.cn/qikandaodu/2020/1119/738.html

上一篇:以创新为出力点 开辟增长源泉
下一篇:声音

电器工业投稿 | 电器工业编辑部| 电器工业版面费 | 电器工业论文发表 | 电器工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电器工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