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的迁移历史,下面就介绍关于这些制造业大国是怎么发展的:
美国
美国将低端制造业往日本、德国迁移后,制造业仍持续繁荣20年,一直到1970年美国的钢产量依然是世界第一。钢产量在1970年被日本超越后,美国跟英国一样往服务业转型。
1980年到现在,美国将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外包出去,仅保留价值链高端的制造业如汽车、航天航空、芯片等,而信息技术和金融作为新的增长点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
如果以制造业附加值来看,美国目前仍是世界第一,并且在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芯片、制药、工程机械等处于绝对领先位置,著名品牌有 福特、波音、英特尔等。
制造业附加值,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英国
英国在20世纪初制造业依然繁荣并占据欧洲地区第一的位置,1950年,英国依然有900万人从事制造业,占总人口20%,制造业对GDP的贡献达到1/3。
1970年被德国抢走欧洲制造业霸主地位后,随着国内经济衰退,英国积极推行“去工业化战略”,往服务业和金融业转型。制造业占GDP的比例迅速下降,到2010年仅占GDP 10%不到,而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更是减少超70%,大部分转型到服务业。
英国在航空、汽车和芯片等行业占据全球前三的地位,著名品牌如劳斯莱斯汽车、ARM芯片。
日本
日本在70年代将制造业往亚洲四小龙转移后,汽车取代钢铁成为第一大产业,到1998年,汽车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20%,主要出口到美国,与美国品牌展开激烈竞争。
除了汽车,在打印机、数据相机领域日本也占据领先地位,著名品牌佳能在全球数码相机和打印机市场分别占据30%和27%的份额。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日本的制造业也能做到极致,比如图像传感器,轴承等一些关键配件其他国家都要依赖日本进口。
总结;
从上述国家的过往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
一、迁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保留及发展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制造业;
二、转型服务业,服务业占GDP的比例逐渐增加,制造业的逐渐减少。
可以预见中国制造业未来也会朝这个方向前进,但形势较严峻的是;
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订单被印度、越南、印尼等人工更低的国家抢走。
一方面机器人和自动化发展速度很快,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开始让制造业回归本土。
而中国过往依靠人口红利的制造业增长还尚未在高端制造业有引以为傲的产品,虽然军工、家电、路由器、PC 等行业领先世界,但实际上这些产品的基础材料和高精度配件,以及加工这些产品的机床,很多进口自国外。
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随着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为了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工业软件的全方位应用是支撑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软件企业,欧特克提出的“未来智造”理念,充分体现了智能制造的先进思想。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回归计划”、德国的工业4.0等。他们的核心都不是简单的提高制造业的产值比重,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融合、提高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能力,使得制造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这被看做是一轮全新的工业革命。
新工业革命的出现,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工业革命促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我国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我国科学的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
高瓴资本投资格力和格力电器董明珠的战略思想一样,中国制造业不应是简单的生产制造,为什么格力转型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升级,再到模具制造还有再生资源基地。这些都是才能摆脱产业链底端的被动性,跃升到产业链的高端。但效果不是一天两天就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累积起来厚积薄发。高瓴参与到这场交易之中,正是因为我们从格力电器身上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文章来源:《电器工业》 网址: http://www.dqgyzz.cn/zonghexinwen/2020/0917/568.html